睇完試當真試乜都得慢慢畫漫畫 談一下成立Chingstyle的緣故
Last Updated on 03/10/2022
當睇完試當真的《試乜都得——慢慢畫漫畫》,不禁提醒我了一些事情,亦因此要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成立Chingstyle的緣故 源於一種不滿(足)
其實早於2、3年前有試過搞一個叫bigfool的網站,那時候是與一位設計師朋友共同做,希望透過分享一些他有的Freelance經歷、知識,加上我去做一些專題、人物訪問去希望,提供到一些竅門或心得,讓希望脫離全職工作的人,又或者是在全職工作以外的人可以獲得一些提醒,從而互相幫忙。
後來因為世界疫情流行,打消了面對面訪談的念頭,及後又因為經營內容的信念、方法等等好多分歧意見,便開始不了了之。
而現在,成立Chingstyle的緣故,在睇完睇完試當真的《試乜都得——慢慢畫漫畫》後,不禁想分享一下。其實跟當年初心一樣,希望能夠幫助到人,但幫人的前提是先幫自己。或者香港已經很多網站、媒體做生活內容,為什麼我還是選擇一個應該賺不到錢的行業來做一個小型網站呢?

其實不會是賺不到錢,如果賺不到錢,就不會有那麼多新興的媒體公司出現,你以為投資成立媒體公司靠的是興趣嗎?或者,一開始真的是因為興趣,但要將內容變為商業的業務來營運,那就不只是興趣,而係要當成一盤生意來做。
話返轉頭,做小型網站媒體,其實源於一種不滿(足),希望能夠進步、協助創作人。由始至終,我深受第一份工作影響,那是出版編輯。出版行業向來被稱為夕陽行業,在當其時我已察覺線下營銷不行,而網上又難以宣傳書本,就算成功獲取曝光,又如何將這些宣傳成效轉化為線下銷售數字?
亦因此,現時很多書本出版都改變了模式,常見的「眾籌」模式起碼確保作者及出版社不會虧本。
但是,創作是否真的與「賺錢」的距離差天共地呢?或者,我們都搞錯了一些事情。
創作人無法維生是正確、正常的?
在《慢慢畫漫畫》裡頭,訪問了三位漫畫作者,分別是Man僧(曾偉文)——《0課特工》漫畫主筆、華記(張漢華)——《這次真的拼命了》漫畫主筆、鄺Sir(鄺志傑)——《焚城戰譜》漫畫主筆。
Man僧提到,他認為漫畫家是可以用漫畫養活自己一段時間的人,例如井上雄彥、鳥山明,他們創造了一個世界,讀他們的作品會感受到一些訊息。
鄺Sir就講了一句:「創作人類似作家,無法維生是正確、正常的」。
近來新聞也有報道鄭健和指因為團隊開銷無法平衡難以營運下去,解散團隊。這裡又要說的是另一個問題,而我在這次的分享中,在這一段落想談的是「創作人無法維生」真的是正確或正常嗎?
如果創作人無法維生是正確、正常的話,那麼井上雄彥、鳥山明等等漫畫家,就是不正常的了。到底什麼是正確,什麼是正常?





這裡就先要搞清幾個概念:
創作、製作、創意、技能。
一個人懂得畫畫,指的是他擁有畫畫這個技能,而他可以去「製作」畫作。
一個人「創作」了一個故事,他可以用文字表達,可以用畫畫表達,這是創意層面。
前者畫畫,可以因應他人要求去製作不同的畫作,例如《無雙》中郭富城擁有畫畫技能,他憑這個技能去製作偽鈔。後者透過不同技能及媒介,去將腦袋裡的創意及故事,展示於人前,沒有人要求過他去「創作」,所以創作是相當個人的事情。
而一個創作好、差與否,並不取決於觀眾的多寡,流行程度及受歡迎程度,如果作者聊以自娛,那故事就只需他一個人欣賞、明白就好。
如果並非自娛,而是真心與他人分享,也不能強迫要求別人喜歡他的創作,因為這是非常主觀的,然而創作也有技藝的要求,你不能走去畫個火柴人,然後強逼他人讚你畫功好——看看《一拳超人》,One老師畫功可能相比村田雄介不怎麼樣,但他的故事甚有深度,而獲得村田雄介重製過更是火紅起來——雖然也有部分One老師的忠實粉絲抱怨村田版本就是了。

總而言之,創作人無法維生並不一定是正確的,但這絕對是常見的「正常」現象,有多少人能夠單憑創作,而養活自己?這世上有多少個井上雄彥,有多少個鳥山明?如果單憑創作不能維生,那你有的是技能,你可以去做些與你技能相關的工作來賺錢。
而我本人覺得,有很大程度上好多人輕視內容製作者,是因為覺得擁有這些技能的人通街都係——寫字咋嘛,邊個唔曉?
內容創作與內容製作大不同
又要將話題拉回到「媒體網站」,現時很多招聘廣告都是「Content Creator」,翻譯的話內容創作者或內容製作人,乍看似乎無甚分別,但其實如果是一個「內容媒體」,那麼那些文章基本上可以話係事實、資訊,不是說你不能創作,你可以採用一些形式去將沉悶的內容提煉出吸引的精華,但普遍而言,如果是以文字為導向的,基本上已經有固定格式,只是寫的人語調、風格不同,又尤其現在多數以要符合搜尋引擎要求(SEO),文字內容創意難有新意,反而是製作影片更能發揮驚喜。
內容有價 如何衡量價值
每一次的內容製作及創作,時間都是重要成本。像是許賢讀《這次真的拼命了》,提到:「時間也是漫畫製作的成本之一,專業漫畫家就是要懂得取捨,在有限的時間內,交出最有質素的畫面。」
先不論個人的時間成本,像是我為了這篇文章由準備到寫作,已經花了將近2小時,雖然我覺得這個時間不算太長。你能夠想像Youtube Channel每一條影片由度橋、拍攝、後製等等,要花多長時間嗎?
內容絕對是有價的,但這個「價」放之於市場,憑什麼去定價?為什麼有些人振臂疾呼內容有價無人問津,有些人卻大受歡迎,又有些人大受歡迎得來又招致怨恨呢?
內容有價建基於,首先像我上面所講,你的創作如果本身很私人,由自己的小宇宙爆發出來,那你的故事本身好不好、符不符合世人喜好、是否有些潮流公式,如果能俘虜讀者的心,你的內容有價得來,還會一直水漲船高,像是到現在還在賣周邊、賣遊戲等等的《龍珠》。
但是,單論故事本身的劇情、設定等等,並不足以讓你有價,因為你需要傳播開去,整個圈子需要互動,即是創作、傳播、受歡迎、讀者肯付出金錢、賺錢、有人見好景想入行、創作、傳播、受歡迎、讀者肯付出金錢、賺錢……
形成了這樣的迴圈,創作才能一直延伸下去。而如果創作本身不能維生,就要想辦法,像是有些演員在撈到有名氣有job接之前,都是要打好幾份工養活自己;本身有畫畫相關技能的,像是利志達可以做到《明日戰記》的畫面分場、跟法國羅浮宮合作等等……
如果本身未有太大名氣,有如Man僧所言,像是現在常常說的KOL或Micro Influencer,透過持續於網絡平台曝光,緊貼多人討論的話題去「抽水」,引起迴響,希望引起到agency注意,找你做廣告合作,透過本身創作以外的工作去賺錢。
創作者也是一個人 也需要為生計奔波
《慢慢畫漫畫》最後,許賢的一番話也就是我這篇文章的重心,「好多創作者、漫畫家都會為生計而惆悵」,他點出很多人,包括他自己都會懷疑「是否自己能力不足而無法賺錢?」抑或是「我做得再出色其實都賺不到錢?」
這是行業的「餅」夠不夠大的問題,同時也有些人的心態扭曲,憎人富貴厭人貧,會覺得做創作一定要很清高,吸風飲露:「搞創作你講錢不如唔好做創作啦」,發神經。
或者每個人一開始搞創作都不是為了錢,事實係比起搞創作,更多其他行業更加能夠賺輕鬆錢。但是創作背後,背後到底花了幾多時間同心血?只是,不是你花了心力做創作別人就一定要受,像是剛才所說質素好不好,整個宣傳推廣做得好不好?背後有很多的「計算」。
對,做創作好多人的初心都是僅僅因為想到,所以想跟人分享,而如果創作作為一個行業,一個完整的產業鏈,將會有越來越多人投身這一行,創作背後就是一種文化的匯聚和實踐,你很難在外國找到一個創作接通到香港的本土文化(即接地氣)。
而再講得誇張一點,這就是一種傳承。一個正常的圈子,一個正常的產業,應該要有好多不同年紀、志同道合的人,將一腔熱血化為薪火相傳的熱火。
多謝你肯花時間睇到尾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