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、會員與社群、內容生成:無視使用者意圖的產品難免挫敗
大環境下,科技需求日益增加,關於產品開發這個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,現在香港職場上也多了R&D的工種,指的是「Research and Development」,工作內容與產品研發、規劃以及改良有關。除了建構自家網站,不少公司也著手研發手機應用程式(或稱流動應用程式,下稱APP),以滿足手機用戶需求;除了會員系統以外,為了讓用戶長期使用APP,不少規劃者會加添各種元素,尤其「社交元素」到APP中,希望形成新的社交媒體平台。
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研發目的
當你做一樣產品開發時,首先會做資料搜集,看看市面上是否已經有相類似的產品,而該產品佔的市場份額有多大;是否有利可圖;而最重要的是,這個產品的需求狀況如何。簡而言之,這個產品到底解決了一個什麼的問題。
不少人掌握到趨勢,見到競爭對手在做,便想跟隨時代步伐前進,但是搞不清楚對手在做什麼,也搞不清楚砸金錢出去是為了什麼,會有什麼回報。舉個例子,商場會員積分APP如雨後春筍生;不同品牌都搞自己專屬的會員制度,目的都是要有第一手資料數據,可以用作直接促銷用途。

但是,真的有必要開發一個APP嗎?以會員APP為例,要考慮的有幾點:
會員APP的用途
會員APP的用途可以包括以下幾樣:
會員APP的用途丨識別身份:紀錄每一個會員的面貌,予以獨特的uid,蒐集其姓名、生日、電郵、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。
會員APP的用途丨儲存購物紀錄:紀錄相關會員的購物紀錄,分析整體產品銷量、產品與消費者的相關性。
會員APP的用途丨獎賞:通常是發放電子優惠券(e-coupon),例如折扣優惠、生日優惠等等,又或者以積分兌換獎賞。
會員APP的用途丨推廣訊息:結合上述識別身份、儲存購物紀錄、獎賞等會員APP的用途,背後是要為一個最重要的目的——推廣,整個是一個資料迴圈,蒐集第一手資料、整合、推廣、再蒐集第一手資料,便利公司推廣促銷。

其次就是考慮開發成本、投資回報、界面設計及用戶體驗(UI及UX design),反而一些最直觀的感受是毫末枝節,例如:一部電話哪有這麼多位置安裝那麼多個APP。
然而,這個也不屬於最細微、最細微的影響,因為真的有人用儲存空間不大的電話,這樣開發APP的話,每人安裝沒有一百都幾十個APP,真的會願意「安裝」你的APP嗎?安裝次數不多,又或者吸引不到人下載安裝的話,也是得物無所用。
於是又要想,上述的用途到底有沒有其他更節省成本、更聰明的替代方案呢?市面上那麼多CRM系統工具,說沒有也是騙人的。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研發規劃
在產品開發前期,需要做好研發規劃,當中包括格局大小(Scope),意思是這個項目期望做到幾多用戶會下載、安裝、註冊及使用。
其次,是產品開發日程,在這裡要講的是,有部分人不知怎地會劃了條死線(Deadline)。有Hard Deadline控制工程開發進度固然好,不然很多時候會一拖再拖,消耗時間、消耗資金,最後拖到爛尾就得不償失。但是,這條死線要有原因,先不管是否產品開發,總有些人「為做而做」,「總之一定要那一天出街!」而背後卻沒有什麼因由,就是答應了老闆要那天推出,所以一定要那天上架。
如果有時候逼不得已真的要上架推出了,也要預先規劃,由於apple store審查較嚴格,一般較google play約延遲兩星期,所以就算趕死線,也要注意這一點。

做好研發規劃很重要,情況經常以起樓作比喻,比如你本身只預留一幅土地作起樓用途,只能是單幢式住宅,日後又想擴展,但已經沒有土地讓你延伸,同時又不同於建築大廈隨時可以將二樓變健身室、三樓變游泳池等等(就算是實際建築想如此做也有其難度)。
如果一開始沒定好格局大小,日後想不停加新功能,如同僭建,程式容易崩潰,編寫人員及編寫語言也有分別,於開發及維修方面只會事倍而功半,所以可以想像一下你一開始可能有一整個城區,將整個城區劃分不同土地用途,最後變成了一個小區。
而最重要的是,規劃當中講究分階段進行,最核心發展的項目或功能可以先出台,那是整個項目的重心,舉個例子說,如果想要內容生成平台,那麼寫作編輯器和閱讀頁面就是最重要的東西,次要重要的是後台列表、註冊登入等等;至於日後要有文章數據表、不停加強編輯器的功能、要有留言區、群組等等這些就是容後再議的事。
但,這不代表說只有我上面提及的才重要,比如說搜尋結果頁面很重要、分類或標籤等也很重要,基本寫作編輯器應該有什麼功能包含在內也是很重要……所以這些應該按實際情況區分先後次序開發,畢竟一開始不打好根基,日後要再修改就倍添壓力了。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研發盲點
產品開發最常遇到的盲點是做資料搜集時,往往將已經發展成熟的平台作為參考對象,要知道在市面上流行普及到的平台,至少已經有五年歷史,甚至有十年、十五年,這些平台在你眼前的模樣可能已經是Ver4.0或Ver5.0版本,那麼往往會將產品開發第一版本的要求拉高。
而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好的事情,因為往往這些是複雜疊加的結構,一開始出現的0.1Ver或1.0Ver,理應是一個設計好user journey,簡潔、便捷,讓人易於上手並習慣使用的應用程式,而不是憑空出現,要人一下子學習好多按鈕、適應好多層layer。
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個案研究一
社交媒體平台丨個案研究一:Ulifestyle社群
Ulifestyle是一間在香港很願意做實驗及研究Tech方面的媒體公司,一開始的Ublog為他們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的資料庫,尤其是創作者方面,Blogger轉型至現在的KOL或MI(micro-influencer),除了他們相當適應於經營網上內容(或稱數碼內容,digital content)外,無論經營網站或是粉絲專頁至今都自帶一群粉絲(追隨者)。
以往可能會覺得這群自媒體創作人依附平台的話,平台基本無甚得益,因為追隨者是追隨人,而不是平台。但現在數碼產業發展成熟、蓬勃,若是自帶流量的人,平台可與這些創作者達成協互惠互利,以barter(以物易物)方式促成合作,例如代為出席活動、聯手舉辦試食、本地導賞團、工作坊、講座……,又或者是最實際提出方案,一齊搵錢。

話題回到Ulifestyle社群上面,其優點與缺點明顯,讓我逐一談論。
首先,在我寫文章時才再實際體驗,社群功能已經改了好幾次版,我拿著以2023年11月頭的版本去講述,其優點在於:
一、界面做得簡潔清晰。例如心情、回應融合在Cover Photo的右上角,節省空間位置。
二、帖文、探索及關注中三個分頁做了區分
三、參考了坊間同類產品,相當直觀易用
但是,缺點也有不少,例如:
一、標題位置顯示得太少字,未必即時知道帖文內容或主旨
二、分類顯得多餘。無論在創作者角度或是讀者角度。
比如說創作者角度會認為一種內容無法輕易準確分類,多下各種標籤更好,同時分類還會霸佔封面照片左下角不少位置;
讀者角度則不會特意橫掃或搜尋分類觀看,直接以關鍵字搜尋,將帖文用主題/分類區分是一種常見的手段,但在我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錯誤。
三、感受不到「社群」的元素,這是一般做社交媒體、社群的通病,沒有賦予什麼身份、認同、歸屬感,然後也沒有「社交」的元素,單純是模彷其他市面成熟產品。
四、很minor但很重要,沒有back to top function,無論我按分頁按鈕(帖文、探索、關注中),還是按menu bar的「社群」按鈕,但沒辦法回到最頂。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個案研究二
社交媒體平台丨個案研究二:HKTVmall ShareHub
HKTVmall ShareHub是自2022年8月正式發布的網上社區(此按其官方說法),基本上與Ulifestyle社群界面類似,甚至可以話Ulifestyle社群改動成兩帖子一列的呈現方法有參考ShareHub,然而兩者都是基於小紅書的界面改良而來。

其缺點在於Entry Point(入口位置/接入點)不明顯,處身於HKTVmall的APP內,要打開選單,又或者在最上面掃一掃才看到其入口位置。其餘缺點可以說跟Ulfiestyle社群相類同,在此就不重複了。
優點則是在於它結合了內容+電商的元素,你寫完一則帖文,可以立即推薦商品,又或者看完一則帖文,可以立即跟買。
產品開發丨社交媒體平台丨個案研究三:HK01撐場及開講
最後一個個案,是HK01的撐場及開講。這兩個平台都已經停止營運,我曾經有幸參與其中,分開講這兩者的優缺點吧。
撐場當時是從01博評轉型而成的東西,博評年代是由編輯追稿、收稿、編稿再刊登的類似專欄版塊,換成了撐場則誰人都可以成為作者,是開放式的內容生成平台。
其優點在於曝光率確實很高,因為當時我主理的編輯團隊會盡力做幾件事:
1、重新擬標題以符合HK01風格及切合SEO
2、編輯當中的文字文句,並反饋作者如何寫得更好,甚或提供一些策略
3、將優秀內容轉載至不同內容頻道
當時每月流量真的不在少數,雖然對比編採部組還是九牛一毛罷了。
缺點在於:
沒有desktop web版本,就算有當時都只是開發到唯讀頁面;所有工具都很原始,針對文字內容連排版、粗體、點列等等都不支援。
後來轉型為開講,作為社交媒體平台,是類似於Twitter概念的模樣。

優點在於當時其實做hashtag、搜尋頁面等非常進步,但缺點就處於長內容與短內容中間的尷尬位,四不象似的,讓人摸不著頭腦是什麼。
然而,以上所有的平台都有個共通的弊病:無視使用者意圖或目的。
共通的弊病:無視使用者意圖或目的
個案一UlifeStyle與個案三HK01很類同,可以一併解釋如何無視使用者意圖及目的。本身使用者會判斷或界定這類型的APP有什麼功能作用,這兩者同樣是新聞APP,使用者九成或以上都是以「閱讀新聞」這行為行先,而其他內容提供者創作及發表的輕內容或軟內容,首先不是他們首要期望看到的東西;其次,若果以「互動」或「帖子數量」去衡量相關平台是否成功,這恐怕也是一大盲點。
上述以「閱讀新聞」這個行為作為基準,而該APP屬於一個大型公共空間,要在上面互動及交流,基本上可謂無隱私可言。然而,為什麼又有人願意在Facebook或IG等留言,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接受了自己在私領域或半私領域發表意見,而Facebook及IG一向都以自己認識的圈子作互動基準,平台雖然是向全球公開,但是沒有新聞機構那種公諸於世的感覺,那條界線實在太分明了。
至於個案二,最大弊病在於沒有網頁版,就算裡面有不少精彩的內容,生活貼士、家事百科等等都無法搜尋,也沒有人會知道。
而同樣地,使用者意圖,打開網購APP就是買東西,這不同於例如一個用戶打開小紅書,看完內容覺得真棒,繼而再去搜尋相關商品哪裡有得買,這是一個逆向的操作來。若果想讓用戶可以交流,又或者是購物時做research,基本上利用產品評分就已經可以(同樣道理openrice也有好評負評,讓用戶上載內容等等)。
若果要做出一個網絡社群讓人交流的話,前提是聚集同好、並提供一個相對較隱密的環境。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內容創作者或有一顆做網紅的心,對於無名無姓的人來說,討論區、留言板是一個更為直接的地方。
以上看法並不等同於我直接宣判上述個案死刑,畢竟Ulifestyle也還有會員系統扶持,利用offer吸引人。
ShareHub的話則是有點未學行、先學走。若然穩打穩紮,以三幾個專業小編做網站內容,寫一些導購文章,再鋪陳逐步開放讓有意欲分享的用戶可以用KOC或KOL身份分享日常購物樂趣、選購貼士等等,再擴展至群組,及後才是一個大型的論壇或小紅書般,會比較容易達到理想效果。
我亦有留意Klook設有Kreator的社群,待研究完有人有興趣的話,下次再跟大家講Community Marketing!